課堂教學是一個由多因素組成的系統,各因素之間相互制約、相互依存、相互影響。上好一堂課,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教學技能,特別是教學設計、教學環節、教學行為、課堂教學類型、教學策略等因素。在此基礎上,加以靈活、綜合地運用。在新課程理念下上好一堂課,應努力做到:
一、落實教學的三維目標
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,是課堂教學的根本出發點及歸宿點。課堂教學目標要全面,不能唯知識,要按照課程改革的要求作到知識與技能、過程與方法、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標的內在統一。具體地講,在備課與上課時,不能只考慮“知識目標”,眼中只有“知識點”,而應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蘊含的,以及教學展開過程中“生成”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,并且要重“過程”與“方法”的設計。課堂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,而應該以促進學生生命的整體發展為核心,培養完整的人,建構學生完滿的精神世界。
二、注重教學內容的生活性
好課必須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下最大的功夫,要注意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。只有那些和學生實際生活緊密相連,使其產生迷惑、興趣、求解的問題,才有可能使學生打開思路、積極思維,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。
三、體現知識學習的建構性
建構主義理論認為,知識是主動建構的,而不是被動接受的。如果沒有主體的主動建構,知識是不可能由別人傳遞給主體并被主體所內化的。學習是有意義的社會協商,學習環境要由情境、協作、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個要素構成。情境是意義建構的基本條件,師生、生生之間的協作與對話是意義建構的核心環節,意義建構則是學習的目的。因此,不能將知識機械地灌輸給學生,必須靠學生根據其個人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建構。
四、實現教學方法的多樣性
“自主、合作、探究”是新課程大力倡導的學習方式,因此,任何“好課”在教學方法上理應體現這種精神和原則。盡管“自主、合作、探究”是基本參照,但是我們不能“教條式”地理解,而應把這種精神和原則同具體的學科特點相結合,如語文重在朗讀、欣賞、體悟,因此多選擇情境教學法、感悟法、欣賞法等;數學重在分析、推理,重在培養學生的“建!蹦芰,因此就選擇比較嚴謹的、邏輯性強的方式;理化重在試驗操作、科學探索過程、科學方法,因此常運用發現法、實驗法等。
五、加強教學的互動性
要想提高教學的有效性,教師應該加強教學的互動性。一般而言,教學互動是一個由多種互動方式構成的整體,它包括師生互動、生生互動和群體互動三個方面。教師應該做的是如何使三種互動方式有效地運行,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。師生互動動在哪里?要在學生的需要處互動,在學生困惑處互動,在營造和諧氛圍中互動。教師在加強教學互動性時,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:1. 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,教師的角色決不能是權威,不能以尊長的姿態與學生交往,教師應該以平等的姿態加入與學生的交流。2. 教師要建立多層次的互動,因為在教學中互動是多層次、多方面的,每一方面的層次都會對教學產生影響,充分利用多層次的教學互動可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。3. 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根據具體的情況,靈活地運用教學的互動性,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保證。
六、重視教學過程的生成性
課程與教學應該考慮知識的不確定性,允許教師在“互動”、“對話”中對課程的“創生”、“動態生成”、“改造”,鼓勵個體化地富于創造性地學習,而不是把知識及其學習作為滿足預定目標的嘗試。因此,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僅僅考慮教學是否完成預定的目標,而應更重視教學的“生成性”,把教學看成是一個活的、流動的過程。
七、關注學生智能的多元性
傳統教育教學過分強調“統一要求”,一貫用“一把尺子”衡量所有的學生,忽視甚至害怕進而試圖抹殺“差異”。多元智能理論為當今課程與教學的“多元性”提供理論基礎和可操作的依據。教學中要尊重人的差異性、多樣性、獨特性,重視“當事人”獨特的感受、體驗、主體性以及潛能的發掘,及時滿足學生合理的需求等等。